厚德博学 格物致新
“精研深耕出硕果,交流互鉴促发展。”产出更多优质科技成果,离不开对科研实践的潜心钻研与成果管理经验的交流互鉴。7月15日,济源示范区农科院组织召开科技成果经验分享交流会,围绕科技成果登记规范、报奖实战技巧、专利撰写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交流,旨在提升科技成果管理效能,推进科研成果产出。院领导班子成员及3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会议。
科研管理科科长李文静带领全体参会人员深入学习2025年5月发布的《河南省科技成果登记管理法》,围绕成果登记的范围条件、登记程序及注意事项逐条细致解读。在登记材料要求方面,重点对“财政投入科技计划项目、非财政投入科技项目、直接登记的科技成果” 三类情形的材料规范进行拆解说明,明确不同类别项目的材料清单及提交要求,帮助参会人员全面掌握政策要点,确保后续登记工作精准规范、高效推进。
本次交流会聚焦“实战”,邀请4位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分享成果培育、奖项申报、合作专利登记的“干货”,为在场科技人员带来深度启发。
成果筛选要四看。一是创新性。看成果在技术、方法、产品这些方面有没有新突破,是不是解决了行业里长期存在的难题。二是实用性。看成果要在实际中用上,而且效果得好。三是效益。看经济效益,也要考虑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,比如能不能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、改善环境等。四是影响力。看发表的论文、拿的专利、制定的标准等,媒体报道也很重要,但得选对平台,央视、新华社这些国家级的最好,省级或行业权威媒体也行,级别要够。
材料审核要把关。一是团队互审把关。让团队成员从各自研究视角交叉查看,通过内部碰撞发现细节疏漏。二是外部评审把关。邀请外部专家或者同行帮忙看,借助其丰富的申报经验与第三方视角,挖掘材料中不易察觉的盲区,弥补内部审核的局限性。一定要保证材料逻辑清楚、内容完整、准确无误,这样才能在申报中更有竞争力。
林果研究中心牛小沛:整合实践经验“协同深耕”
经验总结三要素。一是材料扎实是根基。任何成果申报都离不开充分的实验数据、完整的研究记录和系统的成果总结,这是打动评审专家的核心要素。二是跨界联合是关键。单一科室的研究视野有限,通过与兄弟科室、地方农业部门、科研院校的协同,既能整合技术资源,又能强化成果的应用价值,形成申报优势。三是提前谋划是保障。从研究初期就锚定成果转化方向,分阶段梳理技术突破点,避免临近申报时才仓促拼凑材料,确保申报质量。
过程攻坚四关键。成果产出与申报效率落后核心症结在前期研究积累不够深厚,研究方向的聚焦性与延续性不足。一是把研究做深。坚持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数据采集的严谨性,哪怕进度慢一点,也要确保每一组数据、每一项结论都经得起验证,开展多项试验,成为科技成果的重要储备。二是把过程管细。积极学习《河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办法》、《河南省林草知识产权暨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办法》等相关政策文件。从项目立项开始,就建立规范的资料存档机制,定期总结阶段性成果,为后续申报积累素材,彻底杜绝 "临时抱佛脚" 导致的材料粗糙问题。三是把亮点提准。通过专题学习、案例研讨,从材料中提炼核心创新点,精准阐释成果的科学价值与应用前景。四是把协作做实。加强与兄弟科室、科研院所的常态化交流,在技术互补中拓宽研究维度,为成果申报储备多元资源。
一是注重交流学习,在2024年到省农科院加工所学习两个月期间,接触到淀粉改性、低GI等这些比较前沿的知识,打破了以往故步自封的认知,只有视野开阔了,才能有更多的想法与创新点。二是提高自我要求。不断学习中外最新文献,翻译淀粉改性相关的英文文章,累计往“食品生物与大健康”公众号上推文60余篇,在这些学习中不断挖掘创新点。比如目前受理的专利“一种九制黄精低升糖指数饼干及其制备方法”,就是抓住了药食同源物质“黄精”与“低升糖指数”这两个关键创新点,低升糖指数主要就是淀粉改性相关的知识,这也是目前符合功能食品要求的创新点。三是学会举一反三。药食同源物质有黄精、葛根、酸枣仁等,低升糖指数一般涉及淀粉改性,不同的淀粉改性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GI值,同样的改性方法针对不同的原料也会有不同效果等等这些,都会产生新的创新点。
此次科技成果交流会有效促进了院内各部门的经验共享与思路碰撞,对推动科技成果高效管理、优质申报及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。下一步,农科院将立足工作实际,持续强化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,以更高标准、更实作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,为济源示范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科技支撑。